颍川郡军议所,自李云澈获任「外谘」後,虽无正式名册、亦无俸禄差资,却在这个特殊机构乃至部分关注此事的家族眼中,已是一道格外引人注目的异数。他年纪轻轻,出身旁支,却能得郡丞赵谦青眼,被准许参与军议,这本身就充满了不同寻常的意味。

        获任外谘的第三日清晨,军议所主厅尚未启事,一封加盖着郡府军事调遣印信的令文便被一名吏员恭敬地递至李云澈寄居的陈府偏院。

        「李外谘,今奉赵郡丞令,烦请您即刻启程,随游军校尉张戎一同前往南路三号兵站,查实近日粮草入库与存耗情况,并巡察周边守备布防。所见所闻,务必留下记录,不得有误。限三日内回报。」吏员宣读完毕,将令文和一枚通行腰牌交给了李云澈。

        读毕令文,李云澈眉头微挑。这麽快就有任务了?而且是查实粮草、巡察布防,这看似是基础工作,实则关乎军队命脉,责任重大。

        这是一次试炼,更是一次投石问路。赵谦显然想看看他这个「纸上谈兵」的少年,是否具备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恐怕也有不少人在暗中观察,想分辨他到底是真有奇才,还是仅凭王德临的推荐和一时的运气。

        「看来,这外谘的名头,也不是那麽好戴的。」李云澈心中了然,却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涌起一GU挑战的兴奋。他看向一旁的陈石。

        「阿石,收拾行装,备些乾粮与空白的册页、笔墨,我们今日便启程。」

        「是,少爷!」陈石迅速领命。他如今对自家少爷是越来越敬佩和信服了。

        午时,颍川南路三十里外,南三号粮草中转兵站。

        这是一处依着小丘陵临时设立的兵站,规模不大,四周围着粗糙的木栅栏,建有几排简易的营房和数个用来储存粮草的、半地下的窖仓。数十名看起来有些疲惫、装备也参差不齐的士兵正在忙碌着,或卸载新到的粮车,或在哨塔上警戒,气氛显得有些松散,又带着一丝因战乱将至而产生的焦虑。

        李云澈与那位奉命同行的游军校尉张戎抵达时,正值营中主官--一位队率--在指挥士兵检点新送来的一批粮车。

        这位张戎校尉,年约四旬,面sE黝黑,身形壮实,脸上带着几分武人的粗犷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据来前王德临私下透露,此人出身乡勇,凭藉战功一步步升迁至校尉,颇得郡守信任,负责督查南路几个兵站的防务和运转。他对赵谦突然安排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外谘」来「查实粮草、巡察守备」,显然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