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补和泻的手法都在这里,很简单,吐气时进针,x1气时出针,这就是补。反过来,x1气时进针,吐气时出针,这就是泻。
二十七-2、治证时机
原文: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於经也,舍於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等,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後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倪师注:
h帝问,「候气」是什麽意思?
岐伯回答道,邪入於人身,其始必在络脉上;邪不去,则会再深入经脉;再不治,邪就进入血脉之中。邪会令人生寒或生热,反应症状尚未明显之前,其脉气会如波涛之涌起,时来时去,没有一定的常规。故可说,从三部九候之脉来察知其病邪将至之经脉,利用针去邪气。但不可在邪气最盛之时,用泻法来去它。人T内的真气就是经脉之气,若经之气太虚弱,病邪炽盛,泻之必伤正气,故在邪最盛之时不取泻法。
所以若不查明气之至,俟邪气正盛之时反施泻法,必反令真气消耗。一旦T力消损无法立时恢复,病邪必再跟进,造成病邪更深留T内不去。因此又可说,病邪已离此经又进入其它地方了,切不可追击此原病邪所在之经。又有所谓把握时机,间不容发地在邪气刚至未盛时,利用泻法迅速下针,方为上策。若过於先动或太慢施治,俟病人气血两失,病已不可去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